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

美式貧窮

美式貧窮


美式貧窮

美式貧窮
美國每六個人就有一個窮鬼。到底窮到甚麼地步?新聞畫面顯示:一對貧賤夫婦,住一棟兩層獨立屋,門廊上擺幾把曬太陽的躺椅,餐廳裏放一張足夠坐十二人的橡木長枱,丈夫表示,失業至今,靠救濟金度日,感到人生沒有希望。這種畫面,十足「沒有麵包吃,何不吃蛋糕」的氣派,如果這也叫窮人,「貧窮」兩個字就成了笑話。


美式貧窮

英國維多利亞時代,窮人的小孩沒鞋穿、無書讀,一早都進了工廠當童工。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,歐洲各國物資緊縮,糧食配給,女明星柯德莉夏萍在荷蘭長大,天生瘦削,一條腰永遠只二十吋,不是減肥得來,而是兒時吃不飽。

歐洲陷入戰火的年代,正好是美國國力超越全球的同時,小孩一生下來就知道汽車可以代步、雪櫃裏有可樂與披薩、超市裏有買不完的東西。每一家都有廚房與廁所,人人有書讀,家家有飯開。

今天美國的貧窮綫是個人年收入低於八萬七千港元,合月薪七千餘元,多於香港法定的最低工資;人均住房面積七百九十呎,跌到五百呎,即屬於窮人,按這個標準,那香港跟貧民窟有甚麼分別?以前是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」,窮不要緊,早經磨練,活得有骨氣。今天英國的年輕暴民,有學不上、有工不做,人手一部黑莓手機,縱火哄搶,專揀電器、牛仔褲與波鞋下手:不是沒飯開,而是想喝酒,奢侈不起,就等於貧窮。

消滅了貧窮,人生反倒更加沒有希望,這個道理,讀不通達爾文,沒辦法明白的。

美式貧窮
引用自:美式貧窮

美式貧窮 影片
影片:美國七分一人活于貧窮線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