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

中秋

中秋


中秋

中秋
“鄉愁是一張小小的車票,我在這頭,親人在那頭。”中秋來臨之際,網友“薇薇”模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《鄉愁》,在論壇上吐露“思鄉之情”,得到許多網友的回應。

月圓人圓,家人團聚,是千百年來的中秋內涵。但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,遊子返鄉探親往往糾結于假期的短暫和路費的高昂,團聚之時往往又糾結于如何過出中秋節的味道,更有人把中秋節當作又一個送禮、請客的好時機。

傳統的中秋節如何完美地融入現代社會,讓“月餅節”真正回歸“親情節”,考驗著現代人的智慧。

都市外鄉人的糾結:團圓與成本
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無論是“北漂族”還是“南下族”,都渴望中秋團聚,回家過節。然而,團圓成本高、過節形式單一等因素始終困擾著他們。

“在家待了兩天半,花掉半個月工資。”坐高鐵返回武漢的宛小丹心疼地說。往返路費1000多元,買禮品500元,請人吃飯500元,總成本2000多元,對剛工作沒多久的她來說,壓力不小。

家住內蒙古包頭的楊虹自從到深圳工作後,已有8年沒回家過中秋了。楊虹說,從深圳到包頭來回訂機票要4000多元,一個月的工資馬上少了一半;坐火車則要40多個小時,到家時假期又過了一半,怎麼走都是“吃力不討好”。

中秋給異鄉遊子帶來的是淡淡的思鄉之苦。楊虹告訴記者,小時候在老家過中秋時,會有“獻月亮”的儀式。家人用面粉、紅糖、雞蛋做成一個臉盆大的月餅,與成熟的瓜果一起擺在供桌上,然後對著月亮為全家人祈福。“如今在都市裏再也看不到這樣的情景,節味兒也變淡了。”楊虹說。

過節方式的糾結:小聚與盛宴
廣州一家公司的公關經理李女士,計劃先坐高鐵回湖南老家陪父母,12號晚上再趕回廣州跟老公一起吃晚飯。“十幾年沒跟父母一起過中秋節了,雖然有點折騰,但回家心切,非常挂念他們。”李女士說。

“中秋是一個讓我感到親切的傳統節日,不像春節那樣大擺排場,全家聚會,只想跟身邊最親密的家人一起度過。”李女士說,不同階段,過節感受也不同,二人世界的浪漫,一家三口的甜蜜快樂,現在吃著爸媽做的飯菜,像是回到了小時候,有種很溫馨的感覺。

中秋節也有讓李女士煩惱的地方。中秋節前夕,李女士代表公司向所有重要客戶和有關單位送上禮品。“選禮品是一件很糾結的事情,既不能太貴,還要讓對方喜歡,特別是不能讓對方看不上眼,很多傳統節日變成了送禮節,讓人很累。”李女士說。

對喜得千金的“80後”廣州小夥關健來說,今年是生下女兒後過的第一個中秋節,兩家老人將聚在一起吃“團圓飯”。由于平時工作太忙,關健和妻子決定中秋不出去旅遊,陪家人一起過節,好好彌補一下親情的“欠賬”。

“現代人把過中秋等同于吃月餅,把傳統節日簡單化、物質化了,還有人把中秋節變成請客送禮的節日。我寧願只跟家人小聚,而不是跟朋友歡聚的盛宴。”關健說。

讓親情引領中秋節回歸
近年來,尋找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,填補現代人的精神需求,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。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惠芳認為,國家將清明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增加為法定假日,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,為遠離家鄉的“都市外鄉人”傳遞親情、尋找歸屬感提供了空間。

李惠芳說,中秋節起源于秋祀,是瓜果成熟,回報土地的節日。在這一天祈禱家人團圓、生活美滿,是中秋節最主要的文化符碼。

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,大量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,從小城市遷移到大城市,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,由于無法兼顧工作、生活,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情感交流越來越少,回歸精神家園的期盼越來越強烈。

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葉春生說,雖然高樓大廈、時空距離打破了傳統節日的親切感,但異鄉遊子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與家人溝通交流,有條件的坐在一起吃頓“團圓飯”,沒條件的哪怕打個電話、發個郵件、送個小禮物都是交流感情的方式。

在廣州的許多社區,中秋聯誼會漸漸興起,街坊鄰裏搭臺唱戲、網友驢友結伴賞月……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參加。“傳統節日本來就是伴隨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則出現的,只要心中懷著一份牽挂,親情會讓中秋的節味兒變得更加濃鬱。”李惠芳說。

中秋
引用自: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中秋“糾結”:“月餅節”如何回歸“親情節”

中秋 影片
影片:中秋節快樂1 360p


影片:露腿賀中秋  CK團圓欠男友

YAHOO熱門商品

網誌存檔